在日語學習過程中常常會碰到“丼”這個字,那它究竟該怎么念呢?以及它的歷史產(chǎn)生淵源是什么呢?
其實,“丼”的日文“どん”羅馬音為“don”,比較類似漢語里“咚”的發(fā)音,而在漢字在漢語普通話中的發(fā)音分別有兩個,一個是「jǐng」另一個則是「dǎn」,前者的含義通(水)“井”,后者則表示“東西丟入井”中發(fā)出的聲音,有些擬聲詞的意思。
1981年制定的常用漢字表中,不包含“丼”這個字。因為沒有實際可用到的地方,一般都是直接寫作“親子どん”或者“親子どんぶり”。之后2001年,日本新聞協(xié)會決定,在信息傳播中加入之前常用漢字表中沒有的,包括“丼”在內的39個漢字并從2002年NHK的節(jié)目中就開始使用“親子丼”這樣的寫法。在隨后的NHK放送用語委員會中,在決定采用“丼”這一漢字的同時,也承認了它有“どんぶり”“ どん”兩種讀法。這時就出現(xiàn)了下面這樣的看法。
一般在表示容器時,“丼”只能讀作“どんぶり”。作為菜名,原則上“~どん”是首選,像“親子丼“這種,前面的名詞不是縮略名稱的話,則“~どん”或者“どんぶり”皆可。
那么中文菜單上的,譬如“親子丼”到底怎么念?邏輯上單單“丼”字念羅馬音“don”,意思是對的,但有些尷尬,就好比把“蓋澆飯”念成“gài jiāo rice”,所以理論上“丼”還是要按普通話的發(fā)音,根據(jù)國家教育部《日本漢字的漢語普通話規(guī)范讀音表》里,“丼”字應念「dǎn」,所以“親子丼”就該念成“qīn zǐ dǎn”,但大家似乎覺得念成“qīn zǐ jǐng”更順口,或者索性直接按照日語發(fā)音念:“おやこどん”「o ya ko don」。蘇州東經(jīng)日語沈老師為大家解答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