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什么書最難讀懂”,是厚黑學;說“什么書最讓人犯困”,是人生哲理枕邊書;說“什么書最無常”,是方丈記。在之前的文章中,小編已經(jīng)簡單的為大家介紹過方丈記中的一些句子了。
點擊了解:日本文學鑒賞:《方丈記 徒然草》經(jīng)典語句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是通過“無常觀”來為大家解讀一下《方丈記》。“無常”一詞本來出自于我國的古典與佛經(jīng),但在日本的文學中卻被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日本平安末期鴨長明所著《方丈記》就是這樣一部充分展示日本人“無常觀”的一部文學作品。
說起《方丈記》這部作品,可能很多中國人都不知道,但在日本可是文學經(jīng)典。它與清少納言的《枕草子》、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一同被譽為日本古代“三大隨筆”,代表了日本古代隨筆的最高成就。更是現(xiàn)代日本初高中學生的必修書目,對日本人的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方丈記》寫的是作者鴨長明親歷了各種天災(zāi)人禍與人生波折后,在方丈庵得出的人生感悟和在方丈庵中的閑居生活?!斗秸捎洝芬粫鵁o論是序言部分對人世間的感悟、中間對天災(zāi)人禍的描寫,還是結(jié)尾部分對出家生活與無法擺脫世俗的矛盾心理,都無不貫穿著“無常觀”。
首先,蘇州日語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無常觀”的含義,方便下文大家的理解。
“無常觀”包括三種“無常”,在百度百科里是這么解釋的:
1、“剎那無常”:隨時在變,即常恒不變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如這個盤中的西瓜,看起來沒有改變,其實中間在變。
2、“分段無常”:比如上午、中午、下午,夜里、白天,十歲、二十歲、三十歲,一段一段都不同。
3、“種類無常”,各種變化不同,比如泡個茶、抽支煙,飄出來的也不是水,也不是火,像霧像煙一樣,不同類的變化。
在《方丈記》序言的開頭,鴨長明感嘆道:“川水流淌不絕,但絕非源頭之水。水中的水泡時而消失時而聚集,卻不曾長久不變。世間的人們及其棲身之所,也如同水泡一樣變化無常。”
流淌的水不是源頭之水,水中的水泡也不是恒久不變,世間的人們和他們的棲身之所也不過如水泡一般瞬息變幻,不會永恒不變。他還在序言中將房屋比作牽?;?,把房屋的主人比作花上的露珠,實際上是暗指房屋和房屋的主人的命運也同花和露珠一樣,都不會恒久不變、不會長存。他否定現(xiàn)世、想法消極,對世事無常極具悲哀之情。
在書中第二部分中鴨長明記載了其親身經(jīng)歷的各種天災(zāi)人禍。文中,鴨長明講述了安元3年都城發(fā)生的一場大火。一夜之間,大火將都城的許多房屋燒成了灰燼。有人被活活燒死,什么都不剩;也有人從火場中逃了出來,但多年辛苦掙的家財付之一炬。目睹大火過后的各種慘狀,鴨長明不禁感慨道:“人類的行為都是愚鈍的,尤其為了建造家園而花費錢財、苦心經(jīng)營。”他以事實印證了“居所不會永恒不變”,否定現(xiàn)世、感慨人生無常。
在其后的《養(yǎng)和饑饉》篇和《元歷大地震》他又分別寫了饑荒造成的慘景和大地震發(fā)生時人們的無奈與慘狀。世間生存艱難,自身及居所的變幻不定,逼得鴨長明在感嘆“無常”的同時,只得出家遁世、向佛教求助。
在作品的最后一部分,他突然筆鋒一轉(zhuǎn),從哀嘆世間的無常轉(zhuǎn)入描繪在方丈庵中的閑居生活。雖然是“閑居”,看似暇逸,卻他仍然無法擺脫世俗的煩惱。在悲觀、消極地看待世界的同時,他想要尋求出路,卻苦于遇到障礙,無法找到自己應(yīng)走的路。
說實話,我并不認同這種“無常”的消極觀念,人生確實無常,很多東西都在隨著時間和地點在變化。但是,因為這個我們就要放棄奮斗嗎?在火災(zāi)中,房屋會被燒毀,但我們擁有過住在里面的舒適。人可能會流離失所,居無定所,但只要我們堅持奮斗努力,難道生活不會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