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樂、能樂、人偶凈琉璃、歌舞伎并稱日本四大古典民間藝術。從歷史的沿革來看,能樂得到武家支持,人偶凈琉璃、歌舞伎得到町民的支持,雅樂得到官僚、貴族的支持。能樂具有幽玄、孤獨、寂靜的美。人偶凈琉璃、歌舞伎具有熱烈、激昂的美。雅樂則具有貴族文化、中國文化絢麗多彩的美。
能樂
能 ,亦稱“能樂”,是一種假面劇,由相當于歌的“謠”和伴隨著“謠”所作的稱為“型”的表演,以及舞蹈所組成。
傳自猿樂 能是公元14世紀由觀阿彌、紀阿彌文子父子完成的歌舞劇。盡管歷史上能一直作為武(士)家的式樂流傳下來,但是日本全國也有不少與神事相結合的能以及帶有能的風格的民間藝術。傳說能是從猿樂發(fā)展而來的。發(fā)展過程中與中世紀的田樂結合,為地方上的神事祭祀服務??梢哉f有田樂與猿樂共同參加表演的神事祭祀是典型的中世紀風格的祭祀。在這種特定的藝術環(huán)境中進行的田樂、猿樂統(tǒng)稱中世紀能。西浦田樂、新野雪祭、上野川住吉祭、吉良川御田祭、毛越寺延年、春日若宮御祭等均為田樂與猿樂相結合的祭祀。
觀世、寶生、今春、金剛、喜多五種能樂在日本全國擁有一定的觀眾。其中以喜愛觀世派曲目的人為多。能樂的歌詞謠曲的年銷售量在4-5萬冊左右。就像學習茶道、花道一樣,在日本愿意學習能樂謠曲和仕舞(能樂中不用化妝,不帶伴奏的簡單舞蹈)的人也很多。日本人舉行結婚儀式時一般要唱謠曲《高砂》。《高砂》曲被日本人喻為祝愿新婚夫婦永遠相愛,長命百歲的頌歌。近些年來不少歐美人也對能樂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梢娔軜返纳κ呛軓姷?。
談能樂必須談及狂言。如果說能樂是以音樂為主的歌舞劇的話,那么能樂的姊妹藝術狂言則是以對話為主的滑稽劇。能樂多使用假面具。而狂言除特殊場合外,一般很少使用假面具。由于狂言是一種對話劇,不同于能樂以一兩個主角為中心,狂言的配角則同主角一樣活躍。盡管以對話為中心,但不時加入一些稱為狂言謠的歌謠及稱為狂言舞的小舞蹈。從整體上來說,狂言的滑稽內容是通過對話來實現(xiàn)的。
日本的狂言分為三大流派,即大藏派、和泉派、鷺派。現(xiàn)在以大藏派、和泉派為主要流派,各流派經常上演的劇目基本上都是規(guī)定好的。這些劇目需根據(jù)內容進行分類。例如大名狂言、小名狂言、婿狂言、鬼山伏狂言、出家座頭狂言,雜狂言等等??裱缘谋硌菁夹g很有特色。例如以扇為杯,以扇為瓢。表演開門時口出嘎啦、嘎啦的聲音。表演拉窗破了時口出叭哩、叭哩的聲音。同能樂一樣,狂言也不使用道具,所以才用發(fā)音的形式表示拉門、拉窗的存在。
能樂與狂言的表演內容完全不同,但兩者卻有著難解難分的親密關系。現(xiàn)代能樂和古典能樂謠曲有些竟與狂言謠曲沒有什么區(qū)別,這的確是一種十分有趣的文化現(xiàn)象。
雅樂
雅曲正舞 日本的雅樂最初從中國、朝鮮傳入。日本大寶元年(701年)設立雅樂寮,作為培養(yǎng)雅樂人才的基地。雅樂是中文“雅曲正舞”、“雅正之樂”的意思。它根據(jù)儒教的禮樂思想編制而成,在中國為祭祀宗廟之樂。但是日本的雅樂卻與中國的雅樂有所不同。日本的雅樂相當于中國的俗樂即民間雜俗樂。
日本的雅樂最初從中國、朝鮮傳入。日本大寶元年(701年)設立雅樂寮,作為培養(yǎng)雅樂人才的基地。雅樂是中文“雅曲正舞”、“雅正之樂”的意思。它根據(jù)儒教的禮樂思想編制而成,在中國為祭祀宗廟之樂。但是日本的雅樂卻與中國的雅樂有所不同。日本的雅樂相當于中國的俗樂即民間雜俗。
伴有舞蹈的雅樂稱“舞樂”。盡管兩者有些區(qū)別,但本質相同。日本的雅樂寮除傳授雅樂外,還傳授三韓樂、新羅樂、百濟樂、高麗樂、唐樂、中國南方林邑地區(qū)的林邑樂、中國寺院樂——散樂以及日本固有的樂舞——神樂、田舞、東游、倭舞、五節(jié)舞等等。日本奈良時代的雅樂還保持著外國文化的風格。然而,進入平安時代以后,其內容發(fā)生很大變化。
觀雅樂時舞臺往往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日本,雅樂舞臺的構造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種民間藝術用的舞臺,為日本皇族服務的宮內廳樂部的舞臺設在室內,但多數(shù)雅樂舞臺都像靖國神社那樣臨時設在室外。大阪四天王寺、住吉神社都設有臨時的露天石舞臺。雅樂舞臺高約91厘米,四方約7.4平方米,周圍有漆著紅漆的欄桿。舞臺前、后、中央部有1.8米左右的石臺階,作為演員的出入口。舞臺中央還有一個面積約5.4平方米,高約30厘米的舞臺,演員在上面表演舞蹈。伴奏者不上舞臺。舞臺后面左、右各方均有一面大鼓。樂器分左方樂、右方樂。左方樂為日本樂器包括六弦琴、笛、鉦、篳篥、三鼓。舞蹈內容因國而異,有很大的不同。日本的雅樂往往有伴歌,不帶假面具。外來雅樂則無旁白,也沒有伴歌,帶假面具的曲目較多。如果事先不了解外來雅樂的曲目內容的話,很難看懂舞蹈表現(xiàn)了什么故事。雅樂有一人舞、二人舞、四人舞、六人舞之分。靜舞稱文舞或者平舞。持牟或劍而舞稱武舞。帶假面具的稱走舞。由孩童表演的稱童舞。
雅樂講究手、足上的功夫。手上的功夫包括交手、合手、牽引、伏肘、去肋、振肋、打腰、卷手、打手等等。腳上的功夫包括落、押腳、追腳、踴、踏、立、跪、飛、行走等等。手、腳相互配合方能演出一臺好的曲目。雅樂中手的姿勢對日本其他民間藝術的影響很深。
如同手式、演奏有它的獨到之處一樣,雅樂的服裝、道具也別具特色。從服裝顏色來說,左方舞為紅色,右方舞為綠色。所以觀看雅樂的人只要根據(jù)顏色就能很快分辨出左方舞與右方舞來。服裝的種類也很多,有套裝裝束、蠻繪裝束、貫頭衣裝束。文舞一般使用套裝裝束。飾蘭陵王、納曾利(武官曲目)時使用蠻繪裝束、貫頭衣裝束。童舞裝束為童子裝束,多在表演迦陵頻、蝴蝶等曲目時使用。由于接受中國及日本平安時代貴族服裝的影響,雅樂服裝顯得雍榮華貴,綺麗無比。
歌舞伎與文樂(人偶凈琉璃)
本來日本的歌舞伎與文樂是完全異質的藝術,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說,文樂較歌舞伎先行一步。但從日本江戶時期起,兩門藝術作為群眾藝術互相影響,共同發(fā)展,又可稱它們?yōu)榻忝盟囆g。目前文樂需要財團法人文樂協(xié)會(1963年成立)的資助。正是由于協(xié)會成員諸如日本文化廳、日本廣播公司、大阪府、大阪市等提供資金,這門古老的日本傳統(tǒng)藝術才得以保存至今。當今文樂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接班人不足。那么日本歌舞伎的狀況如何呢?由于歌舞伎能夠不斷吸收其他劇種的表演藝術。使它充滿了生命的活力。盡管目前歌舞伎不斷向古典化的方向發(fā)展。但是,它那自由奔放的表演藝術仍受到許多日本人的青睞。如今歌舞伎已成為最有代表性的日本古典藝術。
歌舞伎
歌舞伎作為一門藝術得到最后的完善可以說是在日本元祿時代(18世紀初葉)。在這以前的歌舞伎近似群舞,不成其為劇。在歌舞伎發(fā)展為戲劇之前的100年里,它就一直受到日本人的喜愛。相傳歌舞伎的創(chuàng)始人是日本出云地區(qū)一位名叫“阿國”的女性。阿國是出云大社(神社名)的巫女。為了集資修復出云大社,阿國組織了一個以女性為主的歌舞團。她們在京都四條河原一帶演出,號召人們募捐。這便是歌舞伎的草創(chuàng)時期,時值17世紀初期。當時戰(zhàn)亂已經平息,日本人迎來了相對穩(wěn)定的和平時期,歌舞伎的出現(xiàn)正好迎合了人們希望享樂的心情。當時的京都四條河原一帶成為賣藝人聚集的場所。人偶凈琉璃的戲棚沿街而立,歌舞伎也在這一帶表演。從藝的民間藝人均是被排擠的士、農、工、商四大身份等之外的下等人。他們來到四條河原,支起小層,將這里作為謀生的根據(jù)地。當時人們稱這些民間藝人為“阿原者”或者“阿原乞丐”。至今一些企圖詆毀民間藝術表演者的人仍使用“阿原乞丐”一詞,其原因就在這里。
日本歌舞伎使用的幕布必須按綠、茶、黑三色的順序染成,名“定式幕”。這三種顏色同時也是歌舞伎的代表色。凡遇“對面”腳本均由“管弦”演奏開場。管弦是一種下座音樂。下座音樂是指位于舞臺下手(左邊)與花道(歌舞伎劇場中一條由演員行走的高出地面的通道。相當于能樂的懸橋。因作為舞臺上的演員獻花的道路,故稱花道)相接的演奏場所演奏的音樂。隨著幕布慢慢拉開,發(fā)自這里的音樂可造成十分濃厚的舞臺氣氛。為了提高舞臺效果,有時還使用一些邦樂(日本樂器)樂器。劇中人入場、退場、道白、動作都有一定的規(guī)矩。凡扮演皇室及大人物的角色出現(xiàn)時,一定要用管弦,加之笛、鼓給人以莊重的感覺。幕布拉開后,戴著官帽、穿著官服的演員們站成一排,按順序道白。這種方式被稱為“過渡道白”。帶音韻的道白有一定的格調,都是事先規(guī)定好了的。
歌舞伎演員獨特的化妝方法稱“隈取”。通過臉譜的勾畫,觀眾可以大致了解劇中人物的好惡。歌舞伎化妝法講究用顏色勾畫出演員面部肌肉的輪廓。通過面部肌肉的活動達到夸張人物性格的作用。臉譜中的紅色代表正義、武勇。藍色代表邪惡、陰險。茶色代表化身、惡鬼。此外,丑角的化妝也別具一格,額頭上要勾畫三條粗線,眼、鼻、口均用顏料勾畫出來。
曾有一段時期歌舞伎禁止使用女演員。但是正如歌舞伎本身就是由婦女創(chuàng)造的那樣,男扮女裝終歸無法體現(xiàn)女性的自然美,所以這一規(guī)定很快就被取消了。
今天的日本保留下來的歌舞伎舞臺寥寥無幾。每當滋賀縣長濱八幡宮舉行曳山祭(4月18日)的時候,都要表演長濱的兒童歌舞伎。曳山由舞臺、樂屋、亭三部分組成。前部為舞臺,其后為樂屋。樂屋的第二層為亭,是伴奏者專屬的地方。曳山狂言的劇目包括《曾我物語》、《太閣記》、《忠臣藏》、《佐倉義民傳》、《一谷嫩軍記》。由十歲左右的少年擔任演員。在大人們的伴奏下,孩子們認真表演。其中比較有名的有山形縣的黑森歌舞伎、福島縣會津的檜枝歌舞伎、愛知縣的地狂言,香川縣小豆島的歌舞伎。
文樂
“文樂”是一種木偶劇,與能樂、歌舞伎并稱為日本三大古典戲曲。其名稱來自于其發(fā)祥劇團文樂社,也稱為人凈琉璃戲。
人偶凈琉璃是指人偶與凈琉璃(用三弦琴伴唱的日本說唱曲藝)兩種藝術的結合。使用人偶進行表演的民間藝術不限人偶凈琉璃一種,但是在表演人偶的同時,使用凈琉璃說唱的,只有人偶凈琉璃一家。
對于日本的民間藝術研究人員來說,論證地方人偶凈琉璃與正宗人偶凈琉璃的關系仍是一項復雜的課題。流傳至今比較有名的地方偶凈琉璃有新瀉縣佐渡郡的高幕人偶、文彌人偶;九州大分縣中津市古要神社、福岡縣筑上郡古表神社的人偶等等。其中古要、古表神社的人偶表演僅限樸素的人偶在幕上相撲。這種表演形式很可能采用了人偶與凈琉璃結合之前的方式。
自古以來日本民族就習慣使用人偶代替人身參加民間祭祀、神事活動。每逢新年,日本人從神社領到的護身符中就有用紙制的能消病除災的人偶。以日本東北地區(qū)的青森、秋田、巖手三縣為中心流傳的民間信仰就是用布包住一根約30厘米的木棍,做成一對樸素的神化人偶。通過人偶向人們傳達神的旨意。人偶除了被當作替身或神的化身參加宗教、祭祀活動以外,還被一些民間藝人用來表演民間傳說、故事。自日本平安時代開始、民間已開始出現(xiàn)人偶劇表演藝術。當時表演人偶劇的藝人脖子上掛著一個小箱子,他們以箱子為舞臺操縱人偶進行表演。至于人偶究竟是從中傳入的,還是日本固有的,日本學術界至今說法不一。11世紀末12世紀初,沒有固定住處的日本民間藝人就開始表演人偶了。中世紀末期的許多日本畫卷都曾描繪過這種場景。
日本凈琉璃興盛于15世紀中葉,當時社會上最流行的劇目是反映三河國諸侯的女兒凈琉璃御前與牛若丸之間愛情糾葛的故事。由于反映這段戀愛故事的說唱十分流行,所以這門說唱藝術的總稱便成了凈琉璃。16世紀后半葉凈琉璃使用新樂器三弦伴奏,使它贏得了更多的觀眾。
從日本各地區(qū)作為信仰偶像制作的簡樸人偶到為應付復雜的劇情制作的演劇用人偶,幾乎在日本各地都可以看到。其種類有山車人偶、自動裝置人偶、車人偶、吊線人偶、串人偶、燈籠人偶、帛紗人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