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日語學(xué)習(xí)者我們都知道,日語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很多時候沒有主語。你是不是覺得這樣不是語句不通。你肯定想知道,這到底是為什么?也許日本人會這么回答,日語是這樣一種語言文化——讀懂字里行間、悟出言外之意。來看看蘇州東經(jīng)日語張老師怎么說吧!
在日譯英過程中,我經(jīng)常會注意到那些主語省略的文章。有些文章單看日語沒什么別扭,可一旦翻譯成英文(基本上需要有主語),就會讓人對其省略現(xiàn)象有些在意,這是常有的事。每每此時,我都會覺得很不可思議,為何日語省略了這樣多的主語,意思卻還能如此通順呢?
人們經(jīng)常說,日語是這樣一種語言文化——讀懂字里行間、悟出言外之意。每次被外國的日語學(xué)習(xí)者問道“日語為什么沒主語”時,我們總是給出這樣一個曖昧的答案??墒聦嵳媸侨绱藛?既然沒了主語的文章本身就有意義,且能讓讀者順暢地理清文意,那還能下這樣的定論,說“省略”了的主語其實是存在的么?
首先,我們從會話角度來思考下,給下面這些例句加上些主語試試。
(例)
A:「昨夜は、殘業(yè)しましたか?」
B:「いいえ、していません?!?/p>
A:“昨天晚上加班了嗎?”
B:“沒,沒加班。”
A:「昨夜は、あなたは殘業(yè)しましたか?」
B:「いいえ、私はしていません?!?/p>
A:“昨天晚上你加班了嗎?”
B:“沒,我沒加班。”
我想,加在“沒加班”前面的主語應(yīng)該是“我”,不過這么一來,這句話在日語中的語感就會有些不同了,變成“周圍的人或許加班了,至少我沒有”。
關(guān)于日語助詞“は”、“が”之間的區(qū)別,我們經(jīng)常能聽到這么一個解釋,說“は”可以替換成“~に関して言えば(說到關(guān)于……)”“ ~について言えば(就……而言)”。換成上面這種情況,就變成“沒,要是說我的話,我是沒加班的”,既然A問“你加班了沒有”,其實就已經(jīng)把對象定格在B身上了,而“私に関して言えば”這種回答又提到了第三者加班的可能性,這本身就有些矛盾??稍捳f回來,在日語里,除了“我”,這里也沒別的合適的主語了。
那么,書面語又是什么情況呢?下面這段話是日本最出名的文章之一,如果我們在這段開頭語中強行補上主語,會怎樣呢?
(例)
吾輩は貓である。名前はまだ無い。どこで生れたかとんと見當(dāng)がつかぬ。何でも薄暗いじめじめした所でニャーニャー泣いていた事だけは記憶している。吾輩はここで始めて人間というものを見た。
我是貓,名字還沒有。出生在什么地方,我一點也不清楚,只記得曾在一個昏暗潮濕的地方,咪唔咪唔地哭泣著。我在那地方第一次看到叫作人的這個東西。
吾輩は貓である。吾輩には名前はまだ無い。吾輩がどこで生れたか吾輩はとんと見當(dāng)がつかぬ。何でも薄暗いじめじめした所で吾輩がニャーニャー泣いていた事だけは吾輩は記憶している。吾輩はここで始めて人間というものを見た。
我是貓,我還沒有名字。我出生在什么地方,我一點也不清楚,我只記得曾在一個昏暗潮濕的地方,我咪唔咪唔地哭泣著。我在那地方第一次看到叫作人的這個東西。
怎么樣?當(dāng)然,如果這個大文豪硬是把一個個主語都加上的話,應(yīng)該也不會像上面寫的那么俗,但是通過這個例子,我們能看出,主語要是這么個加法非但沒什么特別的意義,還會破壞原文的節(jié)奏美,使其變得結(jié)結(jié)巴巴、難以閱讀。
除了追求美感的文學(xué)世界,還有作為信息傳遞手段每天圍繞在我們身邊的功能性文章,比如報紙雜志等的報道、書信、郵件等,也是一樣的道理。
現(xiàn)在大家都明白了吧!英語為什么有主語,日語語法為什么沒有主語。只能說每種語言都有它所屬的文化以及必要存在的固有特征,如果在認(rèn)識事物時,可以做到不把一方的特征強套在另一方頭上,那或許就能真正看清一個世界。這只是日語語法學(xué)習(xí)中的一個小問題,在日常的日語學(xué)習(xí)中還會遇到很多其他的語法問題,如果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直接和我們東經(jīng)日語的老師聯(lián)系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