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何時傳到日本,迄今為止仍無公認的準確答案。在日本民間曾流行一種說法,圍棋認為最早是由日本古代著名學者吉備真?zhèn)湓谔屏魧W二十年后,于公元735年帶回日本的。
到奈良時代(公元710—794),圍棋在日本宮廷盛行起來。專門保存古物的奈良正倉院就存有圣武天皇(724—948)使用過的棋局。
到鐮倉時代(1185—1333),圍棋在習慣于戰(zhàn)場生活的武士中也逐漸傳播開來,即使在緊張的戰(zhàn)爭空隙之際,武士們?nèi)悦詰儆诤诎字g。這大概是由于圍棋的思維方法與實際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相通的緣故吧。與此同時,圍棋也進入了僧侶的生活,1199年日本棋圣玄尊法師編《圍棋式》一卷,淺近易懂,為圍棋在日本的普及開辟了道路。
1644年幕府建立了“御城棋”制度,出戰(zhàn)者有“棋所四家”和其它的六段棋手。名門望族也可破格參加。參加“御城棋”被看作與武士們在將軍面前比武同等高尚。不久,各家圍繞“棋所”頭銜展開了反復激烈的爭奪戰(zhàn)。這一時期是日本圍棋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奪取“棋所”的最初爭霸戰(zhàn)是本因坊二世算悅與安井二世算知的對局。從1645年至1653年的九年間,分先對戰(zhàn)六局,結果是3:3成為和局。由于雙方相持不下,因而都沒能就任“棋所”。按規(guī)定,就任“棋所”需符合下列條件:
①以棋藝超群而由“四家”一致推薦;
?、诓⒃诒荣愔腥?
?、鄣玫焦倜?。
這以后涌現(xiàn)出一批圍棋結社,如裨圣會、中央棋院、六華會等。經(jīng)多次分化組合,終于在1925年春,整個棋界合為一體,成立了日本棋院。棋院本部設在東京,并在各地設若干分院。棋院發(fā)行圍棋雜志、書籍,培養(yǎng)棋手并確立了段位制度。日本棋院的成立,結束了少數(shù)世家壟斷棋壇的圍棋門閥體系,鼓勵棋手們自由爭鋒,有力地促進了棋藝的提高。這是日本圍棋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不久若干名手退出棋院,推雁金準一為盟主,結成棋正社,并說服《讀賣新聞》社,向日本棋院提出挑戰(zhàn)。本因坊二十一世秀哉為棋院一方與雁金準一的決戰(zhàn),使全國的圍棋愛好者欣喜若狂。以此為契機大大刺激了圍棋界,使之進一步興旺起來。廝殺結果,秀哉獲勝。其他的對戰(zhàn)也因棋院有一批以木谷實為首的年富力強的新秀,致使棋正社敗北。1927年《朝日新聞》社登載了大手合(日本棋院的升段賽)比賽情況,其它報紙也紛紛開設了圍棋專欄。圍棋在日本一步步扎根于一般群眾之中,確立了穩(wěn)固的地位,迎來了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