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對父母親的叫法有多種多樣。小時候叫“パパ”、“ママ”,長大了叫“おとうさん”、“おかあさん”,成人以后叫“オヤジ”、“おふくろ”,還有“おとん”、“おかん”等不太常用的叫法。
那么,究竟在多大年齡,在什么情形下,開始改變這種對父母的稱呼呢。原來并沒有特別的規(guī)定,所以日本人常常為此而傷透腦筋。在電視劇或動畫片里,也經(jīng)常可以看到突然改變了稱呼,導致劇中人吃驚或尷尬的場面。
問一問身邊的日本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不叫“ママ”的呢。得到的答復真是五花八門,十分有趣。比如:據(jù)說“我老公,都上了年紀了,還叫ママ,現(xiàn)在不好意思了,改叫婆「ばばあ」,一下子變成了叫婆婆似的”:“我們家對女孩子,從小就教她們叫ママ,而對男孩子,從小就教他們叫おかあさん,所以并沒有什么麻煩”:“上中學之前叫ママ,升中學以后自然改叫おかあさん”:“我們家是女孩,她本人不想變的話,一直叫ママ也沒有什么不好”:“鄰居的孩子們開始不叫ママ的話,我們家的孩子就不叫啦”:“小學時,叫ママ被同班同學嘲笑,再也不叫了”; “本來嘛,班里叫ママ的,大多是那些有錢人的孩子”:“在我們農村,從來就沒有人喊自己母親叫ママ的”……
看來,日本人怎么叫“媽媽”,恐怕永遠是一個難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