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日語的時候,我們總會因為一些多義詞而煩惱。今天蘇州日語學者吉博就「そば」這個多義詞的由來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作為蕎麥粉原料的蕎麥種子,原本叫作「そば麥」?,F(xiàn)在用漢字寫作「蕎麥」,從這一點就能感受到它的余韻。
據日語學者吉博つとむ稱,蕎麥種子的形狀被分成三部分,各個形狀像山脊線。總之看起來就像隔著山谷的三座山高高聳立的樣子。因有聳立的麥子的意思,故命名為「そば麥」。
蕎麥并不是麥子,而是蓼科的植物,它和麥子一樣可以做成粉,然后和成面食用。在這個過程中做成面狀的食物就是「そば切り」(蕎麥面)。據說它最先是在甲州被發(fā)明出來的,之后傳入江戶。「そば切り」也被簡稱為「そば」了。
作為「そばだつ」詞根的「そば」,是用來形容山脊線的。山脊線看起來是非常陡峭的。由此,陡峭之處的道路就變成了「そば道」(陡峭的山路)。
山脊線是沿著山的最高處延伸的,所以產生了一些「聳ゆ、聳える」等形容高的詞語?!袱饯小褂捎谀敢艚惶孀兂闪恕袱饯印??!袱饯婴妗挂灿脕肀憩F(xiàn)人的身材又高又苗條。
「そば」因形容山脊線十分堅硬,所以也有拘謹生硬的意思。源氏物語中出現(xiàn)了「そばそばし」這樣的表達方式,意思就是舉止生硬讓人難以靠近。由此派生出的動詞「そばむ」就意為不敢與人正面相對,避開視線。
從「そばむ」這個詞匯來聯(lián)想,不在正面而是在側面的地方就變成了「そば」(旁邊)。
杉本つとむ稱「蕎麥、そば道、屹立つ、聳える、側、そばむ」等詞都是從相同的詞根中派生出來的。從語源來看,它們可都是親戚。